高安镇:助残护未显担当 共筑残疾儿童成长路 - 垫江人大网
高安镇:助残护未显担当 共筑残疾儿童成长路

高安镇:助残护未显担当 共筑残疾儿童成长路

2025年09月29日

    “联络站里这么多人都在关心、帮衬着孩子,你看他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我这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激!”近日,在高安镇助残护未代表联络站活动现场,一位残疾儿童母亲紧握人大代表的手道出这番话。这句朴实的话语,不仅是一个母亲的由衷感谢,更是高安镇助残护未代表联络站倾情服务残疾儿童群体的生动缩影。

    在这里,人大代表们以联络站为纽带,将履职脚步深深印在基层土壤中,通过倾听残疾儿童家庭的心声、推动校园设施改造、创新“520工作机制”等务实举措,为特殊儿童群体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操场旧貌换新颜

    “以前操场是水泥地,孩子们训练总担心摔伤,现在终于能放心奔跑了!”兰兰小学体育老师的一番感慨,道出了塑胶操场改造带来的改变。这一转变源于人大代表的一次日常走访。

    助残护未联络站成立之际,联络站代表在兰兰小学调研时发现,原有水泥操场地面坚硬、弹性不足,足球队训练时也屡次发生擦伤事件。代表们发挥各自优势,多次奔走于县残联、教委等部门,最终争取到25万元专项资金。改造工程中,代表们全程监督施工,从材料选择到工期安排,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如今,2000平方米的塑胶操场已改造完成,其中包括420硅PU标准球场、490平方米的透气型跑道、680平方米的室内EPDM乒乓球馆。这场改造不仅改善了硬件条件,更让残疾儿童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温暖。

“一对一”帮扶暖童心

    在日常工作中,高安镇助残护未代表联络站的人大代表们更是将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他们深入残疾儿童家庭,详细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和康复需求,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在合龙村走访时,代表们了解到残障儿童小谭因家庭经济拮据,一直未能添置新的学习用品。镇人大代表唐良素当即为小谭送去了精心准备的文具礼包,并鼓励她:“希望你用它们记录生活的美好,画出心中的梦想。遇到困难随时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帮你解决!”

    此外,联络站还定期组织手工、感恩仪式等活动,让残疾儿童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在一次教师节感恩活动中,孩子们在代表们的陪伴下,手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花束,向老师们献上最真挚的祝福。那一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师们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520”机制织就守护网

    在高安镇,助残护未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一套可量化、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联络站创新的“520工作机制”(五个一帮扶、点面结合服务、零距离关爱),将关爱转化为具体行动。该机制以“五个一”为核心,即每名代表结对帮扶一名残疾儿童,每月入户走访一次,动态掌握生活、健康状况;每年为结对儿童办理一件实事,解决成长难题;每季度联动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志愿者组织,开展校园互动活动;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建立问题收集——交办——督办机制,推动问题解决。

    在“点面结合”的两个层面,“520工作机制”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兰兰小学为载体,重点解决学校服务未成年人难题;以村社区为载体,建立专项服务机制,覆盖全镇残疾少年儿童群体。通过“零距离”关爱服务、“零容忍”侵害伤害、“零缺失”兜底保障、“零懈怠”部门联动和“零遗漏”主动发现,联络站为残疾儿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体系。

    “看到孩子们从躲在角落到主动握手,从沉默寡言到开口叫‘阿姨’,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县人大代表徐翠的话,道出了代表们的心声。镇人大主席刘运科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线上+线下”履职模式,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平台实时收集民意,推动助残护未工作从“制度化”向“智能化”升级。

    在高安镇,助残护未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大代表们用脚步丈量出的民生温度。从塑胶操场的每一寸弹性地面,到手工花束的每一道折痕;从结对台账的每一行笔记,到技能培训的每一次记录,代表们正书写着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这条用爱铺就的成长之路,终将引领更多“折翼天使”飞向属于他们的天空。

作者: 蒋欣池 
2025-09-29
蒋欣池